2022年8月19-20日,第五届全国农业监测预警青年论坛在河南省林州市举行,郑国清等2位专家做主题报告,殷瑞锋等8位专家做学术交流报告,会务组将报告主要观点摘编如下,供参考。
01,我国葡萄产业与模型研究进站
郑国清: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专家观点:近年来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上升,优质葡萄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葡萄价格因品种、地区、时间差异明显,鲜食葡萄出口量和出口额明显增加,保持贸易顺差态势,并对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葡萄产业存在主栽品种结构单一、精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后流通环节薄弱、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建议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果品品质,发挥合作社组织力量,强化市场调节手段,引导鼓励精准助力,强化政策资源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葡萄相关的模型主要集中在生长模拟、机器视觉识别、产量预估等方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信息监测和智能模型技术的结合,在葡萄智慧化生产方面实现规模性应用。
02基于探地雷达的果树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李光辉: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联网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专家观点:对果树进行健康检测和风险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果树的病虫害,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针对人们肉眼难以发现的果树枝干内部缺陷及根系健康问题,采用探地雷达(gpr)技术进行智能无损检测,提出了基于探地雷达偏移成像的果树树干空洞检测方法,基于探地雷达杂波抑制的偏移成像根系检测方法,多技术协同的果树健康精细化检测方法,建立树木活体无损检测技术体系,可以提升树木健康监测、治理能力。相关成果在无锡、苏州和扬州等地进行了初步应用。
03贸易限制措施对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分析
殷瑞锋: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信息分析处副处长
专家观点: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出台的粮食和油脂油料的出口限制措施及其影响。在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这些贸易限制措施加重了对国际粮油供应链的冲击。贸易限制措施对全球粮油供需不大,影响乌克兰的谷物和葵花籽没有及时运出来,导致暂时性供需失衡,促进了价格上涨,增加了贸易紧张氛围,对进口国造成很大影响。对我国来说,粮油进口成本增加,进口结构和来源国也发生了变化。未来玉米和大豆市场仍面临供应和价格风险,仍需稳住国内供需基本盘的基础上,持续关注事态发展及其影响。
04中美供需平衡表发布效果评估比较
胡哲鹏:中国农业大学博士
专家观点:美国农业部每月固定时间发布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wasde),奠定了美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话语权。我国于2016年编制发布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casde)。报告利用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高频数据,检验wasde和casde报告对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同时也比较了我国建立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后我国农产品价格收wasde报告发布的影响变化。
05中国特色农产品产业监测分析与展望
张永恩: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秘书长
专家观点:我国特色农产品小众品种多、发展盲目性强,增长速度快、产业链短、市场饱和快。下一步,特色农产品价格大众化的趋势不可避免,生产将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特色农产品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灾区,建议加快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做好适度发展规模和产销衔接,加强产业监测预警工作,防止供需波动和价格大起大落,引导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特色农产品产业监测分析工作面临缺人才、缺数据、缺技术、缺机制等列问题,建议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培养一只和重点优势产区相结合、了解产业发展的常态化监测分析队伍,加强对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引导。
06我国猕猴桃产业调查分析及四川猕猴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郭耀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专家观点:课题组先后深入贵州、四川、陕西等猕猴桃主产区,对近5-10年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猕猴桃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较为突出。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猕猴桃面积增速将放缓,随着前期扩张的猕猴桃陆续进入丰产期,产量仍将快速增长;人们对高端化、多元化的猕猴桃产品需求逐步增加,我国人均消费量将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猕猴桃新品种在国外注册品种权并授权国外商业化种植,有望打破被新西兰垄断的国际贸易市场格局。
07主要农作物生产高精度遥感监测及预测
王来刚:河南省农作物种植监测与预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专家观点:随着农作物生产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构建农作物生产高精度遥感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河南省作物关键生育期长势遥感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长势监测精度达92.7%,精度提高了7.6%。研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田块尺度农作物遥感估产模型,实现了以田块为单元农作物产量的精准预测,预测精度达94.7%。构建的农业灾害专业监测模型,分类建立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河南省农业灾害动态监测应用平台,实现农业灾害动态监测。建立的河南省夏秋作物空间分布“一张图”,首次实现了河南全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分布高精度制图。
08田间主要虫害监测预警防控系统开发与应用
卢春光:河南云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总监
专家观点:害虫的监测预警是田间害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防治和控制害虫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公司针对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开展监测、预警和防控工作,研发了系列相关产品及凯发k8一触即发的解决方案,特别是虫害测报技术和监测模型,在植保监测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茶园、智慧果园等多个场景的应用,达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09玉米高温热害监测分析及减灾技术研究
李鸿萍:河南农业大学博士
专家观点:利用河南省气象资料和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品种开花习性响应高温差异开展耐高温特性不同品种的间混作试验。结果发现河南省1970-1999年间夏玉米开花期高温日数变化不大,2010年后明显增多。豫东、豫南、豫西、豫北和豫中5个区域中,豫南高温日数最多,南阳南部、驻马店、周口、漯河以及许昌东部为全省高温热害日数最大、频率最高的地区。玉米花期高温胁迫后,热敏感型品种较耐热型品种花粉活力降低高、吐丝间隔期长、散粉持续期短。热敏感型品种与耐高温品种间混作以后,混作群体较单作群体吐丝散粉间隔期缩短0.9-1.6天,散粉持续时间延长1.0-3.2天,结实率提高5.4%-15.7%,产量提高5.6%-18.7%。
10大数据在农业农村的研究与应用
李振:北京农信通公司大平台事业部技术总监
专家观点: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通过构建“部-省-市-县”多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体系,形成具备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管理、计算分析、技术支撑、共享交换服务、大数据一张图、服务门户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座。大数据基座将加快推动各级农口部门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速农业农村全域数据融会贯通,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数据多说话、以数据定决策的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应用新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业农村政务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形成活力繁荣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生态圈,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中国农业监测预警分会
(更多信息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农业监测预警”公众号)